高氏是宋神宗的母親,但其政治傾向卻與神宗迥異。上臺后,她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在洛水河畔賦閑多年的舊黨首領司馬光召回。
隨著司馬光的到來,一大批在神宗時期被壓制、遭排擠的人,紛紛得到起用。其中,就有大文豪蘇東坡。
直言諫主 新黨看不慣他
蘇東坡在宋神宗時期,是吃過苦頭的。
熙寧二年(1069),王安石當國,變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,神宗想知道其他大臣對變法的態(tài)度。便問蘇東坡:現(xiàn)在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有哪些得失?
東坡也不靦腆,象征性的夸了皇上兩句之后,便轉(zhuǎn)入正題道:“求治太急,聽言太廣,進人太銳?!?
何謂求治太急?治大國若烹小鮮,急易生亂;
何謂聽言太廣?其實是暗指贊同王安石變法的聲音太多。但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,對某人極度器重,容易失之于偏;
何謂進人太銳?欲速則不達,人事提拔頻繁,有朋黨之嫌。
這三點,虛懷納諫的神宗聽了很是受用。
但王安石聽了卻急火攻心。
求治太急,這不是在罵自己搞政績工程么?
聽言太廣,這不是在罵自己蠱惑圣聽么?
進人太銳,這不是在罵自己拉幫結(jié)派么?
于是,一紙調(diào)令,蘇東坡被下放地方為官,并由此開始了漫長的貶謫生涯,直到再次被啟用回京。
古道熱腸 舊黨看不懂他
跟新黨首領王安石如此苦大仇深的一個人,此次回來對新黨又會是什么態(tài)度?
為搞清這一問題,支持舊黨的最高領導人太皇太后高氏決定,找蘇東坡談一次話。她步步為營的君臣對答,實在頗有深意。
——愛卿前年是何官?
——汝州團練副使。
——今是何官?
——臣今待罪(自謙)翰林學士。
——愛卿可曾想過,為何升遷如此之快?
——是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圣明,提攜庇護有加。
——非也。
——那是執(zhí)政大臣鼎力推薦之故?
——亦非也。
?。ǜ咛?,宋神宗之母,年幼的哲宗趙傭繼位后,以太皇太后身份聽政。)
一番話后,蘇東坡仍不明曉太皇太后找他談話的意圖,惶恐道:
臣雖無狀,然不敢自他途以進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我雖然平時不注意形象,但絕沒有請送走托,跑關系走后門。
高氏見時機成熟,道:
此乃先帝(神宗)之意也,先帝每誦卿文章,必嘆曰,奇才!奇才!但未及用卿耳。
言下之意即,神宗本來是要用你的,但由于新黨和王安石阻撓,沒有實現(xiàn)。
高氏這一語畢,蘇東坡不禁想到了之前官場上的種種不如意,掩面長泣,痛哭失聲。
然而,哭過之后,他還是沒有秋后算賬的打算。相反,還處處為遭排斥的新黨人士說話。
舊黨要迫害新黨魁首蔡確,他上密折營救;
舊黨要完全廢止王安石新法,他上疏反對。
這些,都讓舊黨人士很不可思議。
元祐元年(1086),蔡確的“車蓋亭詩案”爆發(fā),這是一起典型的文字獄,起因完全只是門戶之爭。這時,蘇東坡給太皇太后上了一道密折。
?。ㄜ嚿w亭)
他說,蔡確寫詩譏諷太皇太后,如果不追究,就會影響到皇上的孝道。但如果追究得過深,又會影響到太皇太后的仁政。權衡之下,莫如皇上下令追究蔡確的責任,然后再由太皇太后下詔赦免。這樣既保存了皇上的孝道,又體現(xiàn)了太皇太后的仁政,可謂兩全其美。
但此時把持朝政的舊黨人士,已絲毫沒有理性可言。于是一紙詔令,蔡確被貶嶺南,最后客死異鄉(xiāng)。
蔡確的結(jié)局跟絕大多數(shù)舊黨人士預料的一樣,但蘇東坡旗幟不鮮明的態(tài)度,也讓他的日子日漸窘迫。
新黨看他像舊黨,舊黨看他是新黨。在這群“親不親,線上分”的人眼里,蘇東坡左右不迎合,也左右不受歡迎。
所以,在這種局勢下,新舊兩黨無論誰來當政,蘇東坡幾乎都是遭打擊排斥的對象。
得失成敗 更與誰人說
紹圣元年(1094),蘇東坡被彈劾外放惠州。幾年后,又被流放到了更遠的海南島。被貶官到如此荒蕪之地,他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在一首詞里,蘇東坡這樣描寫自己的心境: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;問汝平生功業(yè),黃州、惠州、儋州。
一生就在這三個荒無人煙的流放地打轉(zhuǎn),多么具有諷刺意味啊。然而,這正是他一生的寫照。
其實,按蘇東坡的能力和才華,本應是成大器的。1057年,二十歲的蘇東坡與其弟蘇轍同年登科。據(jù)仁宗的曹皇后說,兄弟倆登科時,仁宗皇帝還曾高興地對她說:“今天我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?!?
可縱觀東坡的一生,琴棋書畫之外,他幾乎沒有施展政治才能的機會。因為他不會站隊,或者說,他沒想過要站隊。
其實,以蘇東坡的才智,他并非不知道討好上級的重要性。只是在茍且之外,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,就事論事,不偏不倚。
這樣的性格,讓他的政治生涯極為不順。但,這樣的性格也恰如一盞明燈,照亮了整個北宋王朝黨派紛爭下的夜空。
蘇東坡的政敵劉安世評價他說:東坡立朝大節(jié)極可觀,才意高廣,惟己之是信。
后來的孝宗皇帝趙昚評價他說:忠言讜論,立朝大節(jié),一時廷臣無出其右。
不媚俗事上,只一心許國。風暴中的蘇東坡就是這樣堅持著:自己認為于國有利的,雖千萬人吾亦往矣。
?。▉碓矗簞P風清韻 作者:龔令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