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網(wǎng)上有個熱門話題:讀了很多書,但都忘記了,那讀書的意義在哪里?
評論區(qū),無數(shù)人苦惱于讀書遺忘,想要追尋答案。其實,讀書的意義,就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里。
想起一個故事,說很久以前,一對爺孫在河邊聊天。孫子問:爺爺,你每天讀書,記住多少呢?反正都要忘記,為什么還看?
爺爺慈愛地說:去把裝煤的竹籃拿來,去河里打點水。
很明顯,竹籃無法裝水,即使反復多次,孫子也沒能打來水。
爺爺笑著說:孩子你看看,這還是之前的竹籃嗎?
孫子愣住,之前滿是煤渣的竹籃,因為多次受到清水的清洗,已煥然一新。
爺爺這才解釋到:讀書就如同竹籃打水,雖然清水從縫隙中流走,表面上什么都沒得到,但在不知不覺中,人的心靈就像這竹籃一樣已經(jīng)被凈化得澄澈明亮。
每讀完一本好書,心靈都會得到一次洗禮。我們以為讀過的書都忘記了,但其實,它對人生的改變是恒久的。
2
不知你有沒有這種印象:早年讀過的書,沒有刻板記下,也不會全部忘記,而是塵封在記憶里。
那些讀過的書,通過記憶的沉潛,在不知曉時,潛移默化地提升著我們的認知,幫助我們脫離愚昧。
曾聽一位作者講過這樣一則故事:上學時,有個女生迷戀瓊瑤,經(jīng)常拉同學們一起討論,有次念了一首瓊瑤作品中的詩:“你也作詩送老鐵,我也作詩送老鐵。江南江北蓼花紅,皆是離人眼中血。”
她隨后問語文課代表:“舜華,你覺得瓊瑤是不是很棒?讓李白杜甫去寫,也不過如此吧?!?
“詩是很好,但來源卻不是瓊瑤,而是出自《西廂記》中的唱詞:莫道男兒心如鐵,君不見滿川紅葉,盡是離人眼中血?!闭f完,大家目瞪口呆,紛紛折服于舜華信手拈來的學識。
原來,舜華出身書香門第,打小便讀過很多書,雖然有的已經(jīng)忘記,但仍然比不愛讀書的同齡人了解更多知識。
其實,即使被忘記的知識的影子也會成為我們的鎧甲。這就是讀書的意義,幫助我們去認識更大的世界,了解未知的事物,讓我們變得更明事理。
3
網(wǎng)友小雪求職被拒,心生郁悶。晚上與朋友喝酒,吐槽仕途不順,心情低落。
朋友仰頭贊嘆月色甚美,小雪則默默吟道:“何夜無月,何處無竹柏?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。”
詩句出自《記承天寺夜游》,蘇軾因“烏臺詩案”被貶黃州,雖不得志,但樂觀面對。
想起古人豁達開朗,自己又何必糾結,于是與朋友相視一笑,求職不順的苦惱化解開來,郁悶的心情也揮散而去。
詩句原是書本內容,現(xiàn)今有相同遭遇,看到古人的樂觀態(tài)度,小雪自己也變得爽朗起來。
書中暗藏了無數(shù)的前人智慧,每一次讀書都是與作者的一次對話。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,我們總能從中找到前人智慧與經(jīng)驗,從中汲取精華,讓思想變得開明。
4
閱讀,不僅是記憶內容的過程,也是領略書意的過程。憑記憶留下的內容,并非極其重要,且常常容易忘記,而能領略書本中蘊藏的“意”,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。
讀過的書會遺忘,但閱讀時留下的意蘊內涵還在,便做到了讀書的“得意而忘形”?!巴巍辈⒎菈氖?,做到“得意”,閱讀的價值便已足夠。
讀書越多,在科學和思辨中浸淫的時間越長,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會越深刻。也許正是那些被你讀過又忘記了的書,正在悄悄幫你認識這個世界,悄悄幫你抹去臉上的膚淺與無知。
讀書遺忘問題,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的回答:當我還是個孩子時,我吃了很多的食物,大部分已經(jīng)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,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(jīng)長成我的骨頭和肉。
有的人以為讀過的書大都會被忘記,再讀也無益處,因此對讀書產生偏見。卻不知,閱讀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長久。
如蘇轍所說:早歲讀書無甚解,晚年省事有奇功。
你曾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絕非無用,它會穿過你的血肉,融入你的骨髓,塑造你的氣質,改變你的容顏,浸染你的品質,提升你的修養(yǎng),豐富你的德行。
人生沒有白讀的書,每一本都算數(shù)。